羅詠娜
回顧17年來斷斷續續擔任督導的過程,教科書上說社會工作是一門助人的藝術,在這段歷程中,深深體會督導更是一門感性的藝術加上理性的領導過程,感謝衛福部及台灣社會工作督導服務協會提供這樣的機會,讓我能重新整理及回顧這段歷程。
將此歷程分成3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是學習的歷程,也是一段永無止息自省與內觀的道路,同時讓自己更加的知道在做什麼?該往哪裡去。
1.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新手督導
早年研究所畢業後,似乎就理所當然地成為可以擔任督導角色的人,雖然修了1堂的督導課程,加上大學、研究所、工作時被督導的經驗,到了督導職位憑著書上的知識,就像新手父母般,跌跌撞撞的,有時給的支持不夠、有時又給得太多,實務上可能又不如社工熟悉、年紀又比社工輕,對於處遇觀點的不同,容易產生情緒上的衝突,如何做到督導所謂的教育、支持的角色的確是不容易,到後來只有依法行政和專業上學習的知識和社工員討論,在這樣的過程中,的確很難兼顧營造團隊的氣氛,還好,幾位社工夥伴都能將自己的工作完成,也能共同達成目標。
2.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直接督導
經過幾年的歷練後,漸漸的從督導的過程中找到方法,做到承上啟下的功能,透過團體督導、工作會議、參觀其他機構,共同找到處遇的方法、彼此的情緒支持、學習新的知識技巧與凝聚共識;與社工一同訪視、一同討論個案,個別督導時給予社工適當的教育及支持、遇到困難的個案或問題,一同討論解決的策略與方法。
這個階段是一方面做督導,一方面還維持直接服務,覺得是最如魚得水的階段。
3. 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督導的督導
慢慢地到了主任的位置,就不直接督導社工人員,而是經由督導社工組長以完成組織的工作,慢慢的覺得離一線工作越來越遙遠,而且遇到的問題越來越急、越來越嚴重、也面臨越來越多倫理兩難的抉擇,這時要有非常強大的心臟及沉著應變的態度,才不會讓自己面臨崩潰。
督導的目標是什麼呢?達到「政通人和」,在這段歷程中被督導者就可分為一下四種類型
(1)政通人不合:
是屬於使命必達型,對於主管交代的任務一定會在時效內完成,深受主管的喜愛,但對於其所管理的部屬就苦不堪言,常常會聽到抱怨組長沒人性、太過嚴厲……等等的負面批評,下屬受不了會越級抱怨組長,這時要如何輔導這位組長,能兼顧下屬的情緒,給自己及下屬一點空間,對待下屬的態度及情緒管理方面,就需要與此組長不斷的討論,鬆動他的想法。
(2)政不通人合:
這類的組長無法及時達成組織的工作,或工作成效只在及格邊緣,但他的下屬都非常的喜歡他,因他會為他們爭取權益,或成為一位「好好組長」,這時如何讓組長能善用其人和的優勢,該要求下屬的時候要求下屬,帶領下屬完成工作就非常重要了。
(3)政不通人不合:
這類的組長就是非常讓人頭痛了,工作也無法及時完成,下屬也一堆的抱怨,遇到這類組長,除了加強督導外,就要思考如何做好退場準備了。
(4)政通人合:
遇到這類組長真的要如稀世珍寶般好好珍惜,是主管的得力助手,能放心讓他做事,也有餘力處理自己的事。
古倫神父的書「領導就是喚醒生命-靈性化的生命力領導」,感謝在這段歷程中相遇的每位夥伴,在生命交織的過程中,成就了許多事物,摩擦出生命的火花,讓生命發光發熱。
財團法人新竹市天主教仁愛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晨曦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