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團法人雙福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社會工作處
李南初督導
一、工作理論
1.綜融社會工作實務觀點(Generalist Practice Perspective)。
2.生命週期(Life Course)。
「理論的善用」及「實務場域問題的因應和倫理的判斷」是一位社會工作實務工作者為何需要培養「全方位觀點」看待自己、案主與問題的關鍵能力。故此,操作上更需要具備多種層次如「微視、中介、鉅視」等知識和能力並技巧;透過個案暨其所處之社會系統和環境中,進行分析、判斷、探究和預測等協助。個人對於Greene 和 Ephress(1991)生命週期(Life Course)作為處遇介入或切入點時,鼓勵善用個案及其家庭的生活經驗、非正式支持等資源系統,對於案主所經歷困境的方向取擇為「生活中的問題」會比較中肯,而避免移情和反移情的誤失。
二、專督導機制的溝通與默契建立過程
「殊異性的發展成就多縣市社區工作」
組織募款及架構同步考量,臺北的總會配置乙名社工人員(督導),指/輔導7~8個縣市的一線教會進行社區需求資源盤點和組織評析之後,與政府合作成立老人及兒少福利「社區照顧關懷據點和弱勢社區照顧服務」等多角化社區工作經管模式。
「溝通與默契建立過程」
偶聞「遠距離的愛情無法持續」的殊憾。我特別關心一線的組長(志工),因著信仰的緣故而採取「電話關懷與禱告」的特別模式,「每當心裡面老覺得某位夥伴不太對勁之際」,即時地電話不但適切!又達到夥伴抒發和凝聚彼此關係的效能!
只要「人的團體就會有紛爭」,若再遇到業務或核銷的嚴峻考驗,往往烽火雖不至漫天,但此起彼落的蔓燒卻考驗著一位跨縣市的督導的EQ和人際互動與解決問題的時機和能力。
三、督導者該做甚麼?
自行研發「社區風險管理系統」
2010年接受美國馬里蘭大學來臺外訓後,對於危機事故的風險有初步的認識,面對各縣市據點與社區層出不窮的問題,雖增加我社區工作經驗與歷練,但如何能採「數據和曲線」預測業、財務的風險和及早因應?並,在乎受益民眾接受服務之後,能否獲得質性的安全感和其個人和家庭能量的提升,便成為這6年來工作的重心。
「自我觀照習慣的養成」
一位督導在家庭與工作,並自我進修與娛樂和自我獨處之餘的時間比重非常重要!尤其需特別注意「負面情緒」的來源和判別。因此,每天晚上特闢閱讀及妻子對話的時光,和個人長達15年撰寫「寧靜筆記(Quient Time)」的習慣,使我能夠面對多次組織和個人的人生危機而安然渡過,不但造福了自己和家庭,更造福了一線組織,同時讓一線夥伴更能挹注於在地的社區服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