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娟 主任 2013年,在因緣際會之下來到了台南市某基督教服務機構任職,這是一個由三位外國宣教士所促成的關懷非預期懷孕女性的服務機構。隨著社會的變遷與個案需求,機構服務從原本的個案關懷輔導漸而也提供了安置的服務。相對地在機構的服務亦更趨成熟之際,講求社工專業是必然的發展,然而機構面對社工人事異動頻繁實為專業服務成效大打折扣;即便機構人事的新陳代謝為必然現象,對於新陳代謝過後的經驗斷層,實為專業服務成效能否提升的主要關鍵。 當年我惶恐的接下主任一職,由於機構的主管是一名外國宣教士,所以也無法提供我太多專業工作上的協助,而與自己工作的夥伴是剛從校園畢業的新鮮人,沒有督導經驗的我,雖有前人留下的文件紀錄可供參考,但我們必須立刻面對的是如何維持機構正常的服務運作;同時我也要抗起督導應有的工作職務,不外乎是行政、教育與支持等三個主要功能,其中的辛酸實在有口難言。 面對沒有經驗的前線社工,所有的工作都要從頭教起,例如,如何接聽危機電話與技巧、接案會談技巧、如何撰寫個案紀錄、方案撰寫與執行等。記得第一次看到新手社工所撰寫的個案紀錄時,除了修改錯字外,也發現他們在描述個案現況時過於簡化,無法看出個案主訴的問題所在;另外,常常無法把問題現況、問題評估與處遇方法弄清楚,更不用說要如何「助人」了。有感於初出茅廬的工作夥伴在專業能力尚待開發的情況下,我嘗試規劃一系列的職前訓練課程,包括個案工作的接案流程、服務表單與紀錄的撰寫、接聽危機電話的技巧、會談技巧的模擬與認識非預期懷孕女性的壓力等。 除了彼此在專業能力的砥礪與學習外,我對於在與新一代的年輕社工相處也感到有些微距離,例如有時候社工喜歡在邊工作的時候邊聽音樂,但我習慣在安靜的環境中做事;有時候我的思考邏輯難以被社工理解,而他們的話題也引不起我的共嗚。慢慢發現這些許的差距之後,我開始試著調整自己,進一步與他們建立關係,試著表達我對社工的關心;甚至陪伴他們至案家訪談,為了更拉近彼此的距離,我也開始學著用耐心與包容的態度來面對他們,並適時的給予引導也讓自己保有彈性來與他們溝通與相處。當我開始有這樣的察覺並做出適時的調整之後,我慢慢發現我們的距離拉近了,我們的工作關係也變得開心與融洽,甚致有時候我在面對工作的壓力而難免情緒低落時,社工也會給予我溫暖的支持與擁抱。 回想起當初還是社工員的時候,我難免會期望當自己遇到挫折時督導能先試著想要瞭解我的處境,並同理我、關心我,而不是先指導我。然而在自己成為督導的角色之後,我才能慢慢體會到其中的兩難,因為督導必須以機構的需求為考量,並非以社工員的需求為主。因此,很多時候在面對工作上的需要時,須要全力以赴與專注在服務個案的需求上,並以機構與個案的需要為優先,故此有時在決策的同時往往會忽略了社工的需要,這也提醒了我,必要時須放慢自己的腳步,試著去理解社工在服務過程中遇到的難處是什麼,並適時的放手與不過度的指導,只要偶爾的提醒與從旁協助。直到目前為止,擔任主任的角色都一直還是在學習的過程;對於身處危機懷孕的部門督導職務,眼前尚有許多新的嘗試與挑戰等著我與工作夥伴共同去經歷與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