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羭
多年前,還在學習哲學的我,有幸進入東海社工系,修了一門『社會工作概論』,課堂上老師問:「社會工作是一門專業嗎?還是我們自稱的專業?」這句話,至今時時盤旋在我腦中,也時時提醒我自己,要做一名讓社會認同的專業社工。
實習時,發現『督導』這個職稱是社工界特有的,督導很像老師、很像教練、又像好夥伴可一起為工作努力。這個特別又可以直接跟工作團隊一同努力的職位,令我著迷。因此,當督導這件事情早就成為我工作的目標。
第一份工作為居家服務支援中心,一位初踏進社會的社工新鮮人,需要管理40名年紀像媽媽一樣的居家服務員。學校教的是「社工專業」,但如何把這些看似專業的語言換成他人聽得懂,也願意做的話語,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工作中,我觀察到不同督導的行事作風不同,會影響工作人員的做事態度,然而,我發現督導是每一個中心的重要人物。因此,我好奇工作人員所期待的「優秀督導」需要具備怎樣的條件。
依照國內外相關文獻,把督導功能分為四類,包括教育、行政、調節、支持。
在這份研究結果中,發現有趣的現象。受訪的工作人員認為優秀的督導,是需要有同理心、需要敏銳工作人員需求、適時給予關懷、適時提供協助與一同討論工作策略,大部分都指向支持功能的重要。然而,受訪的督導所回應工作中最常執行的工作內容,卻是教育訓練、行政表格教導,以教育、行政功能為主要。因此,我看見了期待與執行的落差。
擔任督導近10年,經常提醒自己『支持』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曾經製作卡片、辦理餐會、加強個別督導、了解工作人員的情緒主因等,期望透過誠心的關懷,提升團隊向心力。這些支持的小細節都非常重要,成效也非常良好,但是需要花時間經營。當報告延遲、工作人員之間爭吵等情形發生時,我深深體會督導不是萬能的。
督導也需要督導。因為工作過程也經歷了許多掙扎與兩難。我體會到督導雖然是社工的主管,但只有社工基本專業是不足的。如何符合人性、重視需求,卻又可以達到工作績效?
此時,我尋求專業課程的協助,參與了社會工作實務發展協會的培訓,在『善用領導風格』的課程中,將風格簡單分為四類,包括支持-退讓、掌握-接管、持穩-固守、順應-妥協。我開始觀察自己的風格,歸納自己經常使用的應對方式,並分析情境演變帶給我不同的感受。進而,練習發現工作人員的風格,再藉著不同風格給予不同的應對方式。這樣的過程,我可以提醒與修正自己的態度,也因著不同人給予不同的任務、不同的指導,看似發揮教育功能,卻意外的讓工作人員覺得獲得同理、支持。自我覺察是一直要做的事情,藉由了解自己,才有可能了解他人,而不一樣個性的人,如果用單一種方式教導與領導,往往效果不彰,甚至誤以為工作人員故意作對。但經由自我覺察、分析自己,其實更能同理他人。
督導是一個職稱,也是一個專業的工作。我始終著迷這樣的角色,督導的路,充滿挑戰,但藉由學習不同專業以及自我覺察,可以讓這條路走得更好、更遠。與您分享。